沥青路面破损类型01-裂缝
沥青路面上出现的裂缝十分常见,其成因各种各样,从表现形式看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 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类型。裂缝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破损形式之一。
横向裂缝是指基本上垂直于行车方向的裂缝。按其成因不同,横向裂缝又可分为荷载型 裂缝与非荷载型裂缝两大类。
荷载型裂缝是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强度不足以承担车辆荷载或者反复循环荷载作用引起 的疲劳所产生的。由于路面结构设计不当、配合比不当、拌和不均、或施工质量低劣,或者由于 车辆严重超载,致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反复的交通荷载作用下,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 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断裂。荷载型裂缝首先在路面的底面发生,在车辆荷载的反 复作用下,裂缝逐渐向上扩展至表面。也可能因为下层开裂造成顶面应力集中而引起开裂,或 上下同时延伸而开裂。由车轮荷载引起的裂缝反映在面层上,往往不是单独的、稀疏的或较有 规则的裂缝,而是稠密的,有时互相联系的网状裂缝。我国试验规程定义裂缝与裂缝连接成龟 甲状的不规则裂缝,且其短边长度不大于40cm者称为龟裂,在路面纵向有平行密集的裂缝,虽未成网但其距离不大于30cm者,亦属龟裂。
非荷载型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非荷载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可以是温缩裂缝、反 射性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冻涨裂缝、施工裂缝(接缝或发裂)、构造物接头(伸缩缝等)裂缝、 老化裂缝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缩裂缝和半刚性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性裂缝。
沥青面层缩裂多发生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或易发生温度骤变的地区。当沥青面层中的 平均温度低于其断裂温度时,或者说在降温过程中沥青面层的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所产生的温 度应力积聚超过其在该温度时的抗拉强度时,沥青面层即发生断裂。另外,当骤然降温(如南 方高温天气突然降雨或北方寒流袭击)时,也会导致沥青面层的开裂。应指出的是,沥青面层 的温缩裂
缝经常是在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裂缝逐渐发展与扩张而形成的温度疲劳裂缝。
当沥青面层宽度较大时,在横向开裂的同时,也会产生纵向开裂,从而成为块裂。试验规 程把块製定义为裂缝与裂缝连接成网,其短边长度大于40cm,但长边长度小于3m者。这在我 国的广场和城市道路普遍发生。
基层反射裂缝是指半刚性基层先于沥青面层开裂,在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的共同作用下, 在基层开裂处的面层底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面层底部在上方大体相对应的位置开裂,尔后 逐渐向上或向下扩展而使裂缝贯穿。半刚性基层的开裂通常由温缩或干缩引起,多数情况是 在基层铺筑后,由于未及时按规定进行养生或由于未及时铺筑沥青面层,使基层长期暴露在大 气中,在降温和水分蒸发联合作用下而开裂。当然也可能在铺筑沥青面层后,路面在使用过程 中,由于温度骤变,当基层内的日温差超过某一范围,致使其温度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面开 裂。后者一般发生在沥青面层相对较薄且日温差较大的地区。
非荷载型横向裂缝一般比较规则,每隔一定的距离产生一道裂缝,其间距大小取决于当地 的气温和路面各层材料的抗裂性能。间距短的可能为6~10m,长的可达100m甚至更长。气 温高、日温差变化小、路面材料抗裂性能好的路段,一般间距较大,且出现裂缝的时间也较晚。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性:除了荷载作用过大,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的纵向开裂 外,由于沥青面层分路辐摊铺时施工纵向接缝没有做好产生的裂缝;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浸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轮胎破坏后轮毂在路面上行走造成的轮毂压裂在 许多路上也常见到。
“车辙裂缝”是另一类荷载裂缝,“车辙裂缝”的观点现在受到了世界上的重视,它最早是由 日本的松野三朗提出的,其特点是车辙裂缝发生在高速公路行车车道两侧轧辙带边缘,由沥青面层表面开始并向下延伸。这种裂缝在车辙部位相当严重,但在跨线桥下不见太阳的阴影下 无车辙的部位裂缝也消失,证明裂缝源于高温形成的车辙。
网状裂缝是由单根裂缝发展而引起的,除了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产生外,路面开始 出现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人下层,尤其是在融雪期间冻融交加,更加剧了路面的破 坏;
沥青在施工期间以及在长时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也是导致沥青路面形成网裂的原因之一。